上篇 2021末疫情時代及未來 這篇裡有分析了一些未來可能的市場趨勢.
我們也用數據來看看台灣2021/3,4,5月疫情爆發前跟爆發後, 台灣經濟市場的營業額統計數據。
如下三張從經濟部統計處的報表可以看到變化比較大的行業:
變少的 :百貨公司、飲料、餐館
變多的 : 超級市場、汽機車批發業、電商、資訊產品
動動腦,大家可以想一下,你覺得為什麼數據會長這樣?




行業 | 原因 | 未來 |
百貨公司、飲料、餐館、服飾 | 1.因為政府防疫政策, 人流限制, 法律限制。 2.百貨公司因為不能內用, 許多人出門逛累了不能進食; 降低外出逛街需求。 3.在家工作少了團購氣氛, 原本下午茶的訂單量減少, 在家工作大多買瓶裝飲料來解決。 4.在家工作, 在家煮飯機會增加, 外食需求減少。 | 1.緩慢恢復 2.加速改變消費方式及習慣。 3.減少現金使用 |
超級市場、汽機車批發業、電商、資訊產品 (化學材料批發業年增36.7%) | 1.在家煮飯需求增加, 跟傳統市場被限制, 只能到超市買。 2.電商訂單爆增, 物流貨運工具需求增加。 3.在家工作及上課, 需要添購3C設備。 4.不能外出, 就用電商消費買必須品 (金融業交易量手續費也增加)。 | 1.趨勢向上發展 2.利用虛擬實境解決傳統線下消費者體驗問題。 |
台灣疫情因為民情關係, 目前有控制住; 但反觀全球其他國家, 各國都才因為新變種病毒及一年半來疫情大受影响, 所以我們在思考時, 可以把全世界未來的趨勢列入考量。
以全球最多人口的中國、印度、歐美為參考:
行業 | 動向 | 未來 |
汽車 | 原料、晶片短缺, 無法修車或新車上市變緩 | 短期二手車市場需求增加 |
航運 | 出國觀光減少、線上電商物流、跨國消費進出口商品增加 | 航運需求增加 |
內需 | 各國內需需求增加, 尤其原本靠觀光的國家, 需轉型增加國內經濟 | 世界代工廠搬回國內生產 |
醫療 | 疫情相關產業需求增加, 智能設備 | 與健康預測、監控相關產品、通報系統 |
健身 | 提升免疫力、復健 | 疫苗、健身、養生、保健食品 |
晶片 | 中美貿易冷戰, 疫情導致全球晶元代工廠生產趕不上市場需求 | 增加晶元廠興建 |
能源 | 挖礦、3C產品、冷氣、電動車都需要電力 | 綠能產業、政府限挖礦、調升電費、節能措施方案。 |
食 | 訂餐系統平台: 除了uber, foodpanda外 。 仍有機會創新服務平台解決內需飲時習慣及方式。 也要考量 : 政府、市場、法律問題。 商城或商場空間大可內食者。 |
衣 | 服飾需要試穿合不合身及穿搭, 線上可以創新的購物體驗, 增加消費者意購買意願。 考量:價格、資訊、試穿、尺寸 |
住 | 商用 : 店面租售、辦公室租賃 住宅 : 原物料成本增加、政府打房政策、捷運地點 飯店: 空間大者優先解封 。 |
行 | 買車需求增加/減少。 計乘車行業。 貨運。 外送。 |
梁爸的觀點:
未來電商及線上服務為是長期發展的方向, 雖然目前有很多國外的平台, 但老企業或平台有舊包袱, 如果有機會還是可以去開創看看, 就如: 小米這個品牌來說, 從手機轉成智能家電品牌, 許多老牌家電都跟不上或停留在原地。但小米也花了至少5年才建立起智能家電品牌。過程也是相當不簡單。
通常若一開始就用賺錢的角度去思考, 最後一定會失去經營的方向及動力。未來我們在創新的事業裡, 一定要記得初衷理念, 否則當遇到財務或瓶頸時, 會很容易找不到出口。
可以先看看目前市面上的平台, 使用對象會是誰? 你覺得好用嗎? 哪裡可以更好?
常聽到別人在抱怨什麼? 網民的酸什麼, 或許裡面就隱藏了一些商機在裡頭…
用大腦多去思考問題與可能的答案, 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獲。